西安地鐵真的是中國乃至世界最難修的?
前幾天西安考古發掘出顏真卿書丹墓志的新聞刷爆全網,考古界和書法界興高采烈,要知道這位唐代書法家到目前為止,是沒有書帖真跡留存于世的,這部碑文一定程度填補了歷史和藝術的空白。
如同以前文章寫過的《蘭亭集序》一樣,很多失傳已久,讓今人魂牽夢繞的文物和古籍,今人都寄希望在也古墓中找到,某一天可以重現天日,有機會目睹風采。
西安,包括整個關中地區,是一個神奇的地方,歷史上十幾個王朝在這里更替,數千年的歲月沉淀,不知道埋藏著多少寶藏。在這里進行施工作業,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。
記得上學時,古代史老師戲說:西安地鐵修的慢是有原因的,城市下面埋了太多墓葬,說杭州因為土質問題,修地鐵也難,但杭州挖出個宋代的墓,考古隊會第一時間進入保護。在西安,發現一個宋代的也許就重新埋了,因為唐代的還沒發掘完,宋代的先排隊吧。
據說西安北郊龍首原新開發一個樓盤,施工的時候,挖掘機一挖,挖出個石碑,房地產公司老板一聽就愁眉苦臉:可不要又是個古墓呀!
不想怕什么來什么,一探測,密密麻麻四百多個唐代墓葬,考古人員告訴開發商:估計沒個三四年,是清理不完的,就先別蓋樓了。為了保護文物,開發商也只能含淚答應。
四年后,唐代墓清理完了,開發商趕緊叫施工隊回來,不想挖掘機一挖,又挖出來個石碑,唐代墓葬群下方,居然是戰國墓葬群。兩個時代在同一個地方鑄墓,唐代在上,戰國在下。開發商徹底哭倒在廁所。
西安對古遺址和文物的保護,是不遺余力的。如果你從衛星云圖看夜晚的西安,萬家燈火下,西北方卻是一片黑暗,那是漢長安城遺址。為了保護漢代遺址,西安市幾乎禁止了這片區域所有商業開發。
西安進行房地產開發和規劃地鐵線路,就跟押寶一樣,能不能順利進行完,不僅要看探測技術,還要拼運氣。
建任何東西,事前都需要事先預估是否可能碰到古跡和遺址。
不過地面上的文物和建筑可以規避,地下真的一籌莫展,就像上文說的龍首原開發房商,清理完唐代,你怎么知道下面沒有春秋戰國,甚至更早呢,畢竟西周的首都也在這,走幾步就到,離的不遠。
那么西安地鐵是中國乃至世界最難修的?
有一個笑話:西安地鐵某部打電話給西安文物局:“同志,我是西安地鐵六號線工程部,我們的盾構機碰到一個墓葬,你們趕緊過來!”
文物局:“墓志銘上寫的什么?”
西安地鐵:“上面寫墓主人是一個清代的大地主,老有錢了。
文物局:“哦,把土填回去,級別不夠。
西安地鐵:“誒呀,同志,你們做工作要有責任心啊,畢竟是個古墓啊。
文物局:“不斯餓不付則任(不是我不負責任),西安修個地鐵我們都忙瘋了,人都不夠用,四號線這挖出來個漢代的司馬墓,還沒清理完,五號線那邊又出來個唐代節度使,七號線八號線有兩個公主在排隊,你一個土地主,還是清朝的,好意思打電話!”
西安地鐵: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
當然笑話歸笑話,西安考古部門對于文物的保護,還是拼盡全力的。
據地鐵資料所知,僅地鐵二號線,就清理了 57 處文物保護區,其中 13 處古城遺址,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4 處;古墓群 38 處;重要的文物出土點 6 處,最早與最晚跨越 2000 多年的漫漫歷史長河。
地鐵五號線二期發掘出疑似雍王章邯都城?,F在還在進行探測,估計又是一個大工程。
其實西安地鐵真的難修的原因,沒有大家想的這么簡單。
首要原因:西安的土質是黃土濕陷地形,這種地形承重和外部荷重情況下,只要沾水,就會下沉,地上的建筑或者地鐵就會面臨巨大安全風險,這也是西安200+以上的高樓較少的原因。
第二個原因:西安是國內裂縫災害最嚴重的城市,西安地鐵二號線就橫穿了16條地裂縫,為了保證安全,地鐵工程師想盡一切辦法,最后整條線路技術之高,甚至獲得了全球第一個 FIDIC工程獎,想想用了多少心力。
第三個原因才是墓葬文物的保護。其實一般的古代墓葬都在地下5-8米,地鐵卻深埋在15-20米,地下鋪設是可以避開文物層的。
比較難的也就是鐘樓這樣的地上古建筑和石刻、壁畫這樣的不可移動文物。別的不說,就鐘樓,為了避免地鐵運行時對其產生地面沉降和震動影響,鐘樓站地下鋪設減震的鋼彈簧浮置板道床施工就超過10個月。
所以說,論難度,對比前兩個原因,文物保護還是相對好解決。
在以前的歷史書中,說中國只有五千年歷史文明,但近幾年隨著諸如良渚、龍山、陶寺等古遺址的發掘,證明了中國不止五千年歷史,現在已經開始佐證七千年了。
如此漫長的時間,在這一片士地上,不知有多少故事發生,現代人希望通過古代墓葬和遺址發現古代不為人知的故事。
不過考古人員也是挺難的,它的敵人有很多:一是時間,二是化學反應,三是物理變化,四是生物作用,五是后人的破壞,最后才是盜墓賊。
比如兵馬俑本來是有顏色的,但是考古破士的那一刻,水分集聚揮發,深埋2000多年的礦物顏料和生漆中迅速脫落,于是變成了現在秦陵兵馬俑的樣子。
絢麗多彩的秦俑只維持了短短幾分鐘,甚至十幾秒,震驚之余,連拍照的時間都沒有,壯觀依舊,絢爛不復,令人惋惜.
網上有一個牛人,用數學建模還原了整個兵馬俑的本來面貌:色彩繽紛、鮮艷奪目、光照千秋!如果顏色不掉,估計更加震驚世界!
至于為什么說后人破壞比盜墓還要靠前?
舉個栗子。
大家都知道,秦始皇統一中國后,第一件事“書同文,車同軌,統一度量衡”,將天下從分封制變成郡縣制;第二是聽從李斯的建議“焚書坑儒”,采取愚民思想;第三件事修建萬里長城和秦皇陵這些大型工程。
這里要說的是“焚書”。
司馬遷在《史記》中所謂的“焚書坑儒”并不完全是滅絕天下的書藏,而是采取李斯的建議:“非秦紀皆燒之;非博士官所職,天下敢有藏《詩》、《書》、百家語者,皆詣守尉雜燒之?!币簿褪钦f把天下除法家(李斯是法家)外,其他百家藏書都收歸咸陽,建立“國家圖書館”。民間收攏焚燒,禁止傳播。
這一焚書運動導致民間所留存的百家典籍,除了秦宮供秦國官方學習使用的“皇家圖書館”藏有副本,其他已經幾乎消失殆盡。
然而,幾十年后,跟秦國擁有深仇大恨的項羽攻入咸陽,把咸陽宮燒成一堆灰燼,其中包括“皇家圖書館的”的先秦典籍。秦時已有許多在今天我們看來都是十分偉大的科學、建筑、藝術成就,以及我們現在也不清楚古人是如何實現的科技,從此徹底無人知曉。
項羽在歷史的地位無人比擬,但他對先秦文化的徹底的破壞,比盜墓賊還要可怕。后世人看到這里,也只能表達無限的遺憾。
近來無限傷心事,誰與話長更?
幾千年后的今天,西安依然是一座現代化的國際化大都市,當世人仰望星河,嘆息生生燈火,明暗無輒,不該忘記是誰可以讓我們漫步在這流光溢彩的街頭,緬懷千年帝都的繁華。
謹以此篇,向西安的城市建設者和考古工作者致敬!

